游赤滩古镇:品贡品琴鱼茶

网站首页    旅游指南    游赤滩古镇:品贡品琴鱼茶

  安徽 2011-03-15(中国商业电讯)--“琴鱼茶”流传于皖南泾县。泾县自东晋时就产茶,且名茶、贡茶皆是声名远播。而奇趣奇妙的“琴鱼茶”更是令人每每品尝后,津津乐道回味无穷。赤滩老街景区内设有茶馆供游客品尝。五月一日正式对外供应。

  “琴鱼茶”是什么?茶文化专家陈文华介绍:“琴鱼茶是远古时代先民将茶叶和其它食物(包括鱼、蚌、蛤等水产品)一起煮食烹饪方法的孑遗,后因时代的进步而演变成精致的沏茶方式”。

  泾县赤滩古镇外有一琴高山,以汉代居士琴高所居住而得名,琴高山绿树郁葱,悬崖峭壁巍然屹立,山下溪旁有一隐雨岩,岩下有丹洞,相传汉代处士琴高曾在此炼丹。当琴高炼丹修真、得道成仙骑着鲤鱼升天而去时,将炼丹的药渣等倾入了琴溪中,于是就幻化成了奇妙的琴鱼。琴鱼甚是奇趣,虽然它身长不过一寸,却是虎头凤尾,龙鳍果腹,重唇四腮,眼如菜籽,鳞呈银白,口角处还长着两根“龙须”,很是惹人怜爱。宋代茶诗大家梅尧臣在《宣州杂咏》诗中咏琴鱼道:“古有琴高者,骑鱼上碧天,小鳞随水至,三月满江边”。而元人贾铭在《饮食须知》中也说:“鱼味甘性平,俗名春鱼。春月间从岩穴中随水而出,状似初化鱼苗,一斤千头,或云鲤鱼苗也。今宣城泾县于三月三前后三四日亦出小鱼,土人炙收寄远,或即此鱼”。

  琴鱼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前后捕捞,鱼长不盈寸,龙鳍果腹,鳞呈银白。琴鱼经过制作成鱼干,鲜美多味,细嫩酥脆,色泽明洁,不焦不黯,作汤或做饮茶佐料,都别有风味,如果置数尾于茶杯中,鳍乍尾曲,睁眼张口,背脊向上,鱼肚朝下,宛若鱼在水中蝶咏,栩栩如生,堪称奇观。

  阳春三月,琴鱼以动听的琴声迎来了越来越多山外人,如今的赤滩古镇琴溪游客如云,人们纷纷争相购买这种罕见的沏茶奇品——琴鱼,琴鱼成为了当地独特的旅游商品。琴溪镇也因琴鱼而闻名遐迩,老百姓也因捕捞经营琴鱼获取了一部分经济效益。

  琴鱼可佐食、做汤、羹食,不仅仅是味道极为鲜美,而且有解毒养身之功效,早在唐时即为贡品;但不知从何时起,当地人不再烹食琴鱼,而是将琴鱼制成了别具风味的“琴鱼茶”。 在阳春三月柳绿桃红时,当地人用特制的三角网等捕捞工具将琴鱼捞起后,趁着鲜活将鱼放进有茶叶、桂皮、茴香、糖、盐等调料的沸水中,煮熟后放到篾匾上晾净除湿,再用木炭火将其烘干至橙黄色就成为别有风味的琴鱼干了;若是密封存放,数月不变形色。可谓:上桌是盘中珍肴,品茗乃茶中佳品。

  清代陈维崧在《沁园春•送友人入山采茶》词中写道:“十里溪山,竹粉缨峦,兰风藻川。有蒙茸萝葛,蔽亏曦月,坦迤涧壑,向背林泉。夕渡遄归,晨渔缓出,谷唱潭吟韵貌绵。居此者,是秦时毛女,汉代琴仙。人家四月开园,送君去刚逢谷雨天。恰晴村绿崦,数间僧灶,清江翠箬,一带商船。拍处盈盈,焙余冉冉,归卧回廊瘦石女。松涛沸,正龙团乍碾,蟹眼初煎”。这首词中描述了琴高山茶园开始采茶、焙茶的烟冉冉升起以及茶山的别样景致,并说山上住过神话传说中的毛女、琴仙等神仙,词的下阕则讲述了采茶、制茶、煎饮茶的场景等等。

  其实若想饮用“琴鱼茶”,只需将琴鱼干数条放入玻璃杯中,再添加精品绿茶“涌溪火青”,随着沸水的冲泡,杯中立即会腾起一团绿雾;须臾、清澈的茶汤中琴鱼就好像“死而复生”,它们个个头朝上、尾朝下、嘴微张、眼圆睁,在杯中摇摆游弋,如戏水、似遨游,可谓是栩栩如生、情趣盎然。此时,那“琴鱼茶”的茶汤是鲜香甘醇,散放出一种沁人心脾的奇异清香;饮之则使人回味无穷……茶汤饮后,可将鱼干放入口中细细咀嚼,其肉嫩酥软、咸中带甜,鲜美爽口令人欲罢不能。

  关于“琴鱼茶”,古人还有很多记载。陆放翁在《冬夜》诗中曰:“一掬琴高鱼,聊用荐夜茶”。而欧阳修在《和梅公议琴鱼》诗中则说:“琴高一去不复见,神仙虽有亦何为。溪鳞佳味自可爱,何必虚名务好奇”。是啊,琴高已升天成仙了,然色、香、味俱佳的琴鱼却是留下来了。那么,桃红柳绿时,去品尝那奇趣奇妙的琴鱼茶吧!(李运英)


2018年12月28日 17:03